年輕型腦中風不再罕見
文/神經內科 余勁毅醫師
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
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統計 腦血管疾病(俗稱腦中風) 僅次於癌症和心臟疾病,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。以往腦中風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容易罹患的疾病,近年來,因為飲食、生活型態和環境的變遷等因素,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。年輕型腦中風,是指 45 歲以下發生腦中風。近十多年來,台灣年輕中風病人約占整體患者的比例,從原來的 5~6%,遽增到目前的 15~18%,相當於每 7 位中風病人當中,就有 1 位是 45 歲以下的年輕人。青壯年正值事業的巔峰,腦中風成為這個年輕族群失能的原因之一,對其個人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影響甚鉅。
腦中風發生年齡下降,主要是由於近年來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,日本人稱這種病叫「生活習慣病」。腦中風的個案都是多是中廣型肥胖、平常少運動或是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或血脂肪異常等「三高」的慢性病族群,也就是所謂的「代謝症候群」。台灣人的工作型態趨向久坐少動、工時長、壓力大、睡不飽,平時的運動量也不夠,再加上飲食愈來愈朝向高油、高糖和高熱量,富含抗氧物的蔬果攝取量更是嚴重不足。這些原因加在一起會造成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,讓血管提早硬化。若又加上抽菸與過量飲酒,那更是火上加油。這一切就是導致慢性病年輕化的元兇。
年輕型中風以男性居多,血管提早老化是主因
腦中風分為「缺血性」及「出血性」二種類型,前者是指腦血管阻塞,後者是因血 管破裂造成血塊。在以往老年族群的中風,以缺血性居多,出血性中風只占了 2 成。 然而,年輕型中風反而約有 5~6 成都是出血性中風,其中男性約佔了 6-7 成。研究 年輕型腦出血的原因,主要是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,其他如顱內的動脈瘤或動靜脈 畸型也是常見原因。冬天和春天是腦出血好發的季節。天氣驟冷或忽冷忽熱,讓血 壓突然飆升,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而發生憾事。
缺血性腦中風 則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 造成某部分的腦區得不到氣供應而壞死 「三 高」的提早發生和控制不良,意味著全身血管的提早硬化,進一步導致年輕型缺血 性中風,或是早發的心肌梗塞。有很多年輕型中風的患者,在發生腦中風時,才驚 覺自己長期有糖尿病或血脂異常而不自覺,錯過預防腦中風發生的機會。此外,有 一部分的年輕型缺血性中風,是因為血管因不當外力,如外傷或整脊不當,而造成 動脈剝離。但是在臨床上,還是以「三高」等危險因素控制不良較為常見。
掌握徵兆及早治療,可增加復原機會
「預防勝於治療」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,卻是處理腦中風的最為經濟實惠的原則。 因為腦部一旦缺氧產生永久傷害,身體的障礙通常需要漫長的復健過程,對家計及 家屬照顧都是極大負荷。而急性中風的治療,例如開刀清除血塊,或搶在中風黃金 3 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打通阻塞血管等,能夠救命並減少殘障,但治療過程有一 定的風險。因此,平日生活必須重視中風危險因素的預防,定期健康檢查了解腦血 管健康狀況。一旦出現中風的徵兆,必須立即就醫,在黃金期即時治療,能夠增加 30%的復原機會 常見的中風 5 大徵兆包括: 常見徵兆包括突發性的單側肢體偏癱, 突發性的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,突發性頭暈或步態不穩(不見得要達到暈眩或天旋 地轉程度),突發性的不明原因頭痛(可能是腦血管破裂出血),突發性的單眼或雙 眼看不見(無論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)。
大部分的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
腦中風既然被稱為「生活習慣病」,預防就必須從改變日常生活的飲食和作息著手。 根據一項最新的全球性研究,中風的危險因素超過 90%是可以避免的,其中大多與 生活習慣息息相關,改變生活習慣可避免 75%中風的機會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統計 腦血管疾病(俗稱腦中風) 僅次於癌症和心臟疾病,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。以往腦中風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容易罹患的疾病,近年來,因為飲食、生活型態和環境的變遷等因素,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。年輕型腦中風,是指 45 歲以下發生腦中風。近十多年來,台灣年輕中風病人約占整體患者的比例,從原來的 5~6%,遽增到目前的 15~18%,相當於每 7 位中風病人當中,就有 1 位是 45 歲以下的年輕人。青壯年正值事業的巔峰,腦中風成為這個年輕族群失能的原因之一,對其個人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影響甚鉅。
腦中風發生年齡下降,主要是由於近年來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,日本人稱這種病叫「生活習慣病」。腦中風的個案都是多是中廣型肥胖、平常少運動或是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或血脂肪異常等「三高」的慢性病族群,也就是所謂的「代謝症候群」。台灣人的工作型態趨向久坐少動、工時長、壓力大、睡不飽,平時的運動量也不夠,再加上飲食愈來愈朝向高油、高糖和高熱量,富含抗氧物的蔬果攝取量更是嚴重不足。這些原因加在一起會造成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,讓血管提早硬化。若又加上抽菸與過量飲酒,那更是火上加油。這一切就是導致慢性病年輕化的元兇。
年輕型中風以男性居多,血管提早老化是主因
腦中風分為「缺血性」及「出血性」二種類型,前者是指腦血管阻塞,後者是因血 管破裂造成血塊。在以往老年族群的中風,以缺血性居多,出血性中風只占了 2 成。 然而,年輕型中風反而約有 5~6 成都是出血性中風,其中男性約佔了 6-7 成。研究 年輕型腦出血的原因,主要是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,其他如顱內的動脈瘤或動靜脈 畸型也是常見原因。冬天和春天是腦出血好發的季節。天氣驟冷或忽冷忽熱,讓血 壓突然飆升,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而發生憾事。
缺血性腦中風 則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 造成某部分的腦區得不到氣供應而壞死 「三 高」的提早發生和控制不良,意味著全身血管的提早硬化,進一步導致年輕型缺血 性中風,或是早發的心肌梗塞。有很多年輕型中風的患者,在發生腦中風時,才驚 覺自己長期有糖尿病或血脂異常而不自覺,錯過預防腦中風發生的機會。此外,有 一部分的年輕型缺血性中風,是因為血管因不當外力,如外傷或整脊不當,而造成 動脈剝離。但是在臨床上,還是以「三高」等危險因素控制不良較為常見。
掌握徵兆及早治療,可增加復原機會
「預防勝於治療」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,卻是處理腦中風的最為經濟實惠的原則。 因為腦部一旦缺氧產生永久傷害,身體的障礙通常需要漫長的復健過程,對家計及 家屬照顧都是極大負荷。而急性中風的治療,例如開刀清除血塊,或搶在中風黃金 3 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打通阻塞血管等,能夠救命並減少殘障,但治療過程有一 定的風險。因此,平日生活必須重視中風危險因素的預防,定期健康檢查了解腦血 管健康狀況。一旦出現中風的徵兆,必須立即就醫,在黃金期即時治療,能夠增加 30%的復原機會 常見的中風 5 大徵兆包括: 常見徵兆包括突發性的單側肢體偏癱, 突發性的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,突發性頭暈或步態不穩(不見得要達到暈眩或天旋 地轉程度),突發性的不明原因頭痛(可能是腦血管破裂出血),突發性的單眼或雙 眼看不見(無論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)。
大部分的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
腦中風既然被稱為「生活習慣病」,預防就必須從改變日常生活的飲食和作息著手。 根據一項最新的全球性研究,中風的危險因素超過 90%是可以避免的,其中大多與 生活習慣息息相關,改變生活習慣可避免 75%中風的機會。
1.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:運動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率、避免肥胖和「三高」等代謝症候 群,更可以增進腦部的健康,對於預防腦中風和神經退化如失智症等相當重要。
運動接觸太陽,維生素 D 製造增加,不但增進骨質健康,更可以避免血管硬化。
2. 每日 5 蔬果:蔬果中的抗氧化物可以降低身體自由基的傷害,維生素 B12 和葉酸 可以減少同半胱胺酸的產生,避免血管和神經毒性。礦物質如鎂和鈣可維持血管 彈性,降低血壓。水溶性纖維則可以平衡血糖和血脂。
3. 少吃精緻澱粉和含糖飲料,改吃五穀雜糧和多喝白開水:可避免高血糖造成血管 壁的膠原蛋白老化。水分和五穀中的粗纖維,則可以增加排除腸道毒素,並減少
油脂和糖的吸收。
4. 增加好的油脂,避免反式脂肪的攝取:地中海飲食中的橄欖油,和台灣的綠金苦 茶油,都可以有效改善血脂肪,減少中風的風險。而攝取過多的反式脂肪,如油
炸物糕點等,則是百害而無一利。
5. 定期的健康檢查:由於中風的年輕化,過了 35 歲就有需要定期健康檢查,了解
健康狀況,儘早預防腦中風。近年來發展的顱內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能及早發現 血管的硬化。腦部核磁共振,更是診斷腦血管疾病的利器,醫師可以清晰地看到 腦部血管的狹窄病灶,甚至是微細的無症狀中風,及早進行預防和治療。
只要透過平時保養、飲食調整、持續運動,並配合醫師進行三高控制,加上定期健 康檢查,年輕的你和妳就能夠遠離腦中風。
留言